字号:

薛国樑:他篆刻的不是印章,是生活

2012年02月21日 来源:中国manbetx官方网站手机登录网站

(中国manbetx官方网站手机登录网站记者刘一恒报道)56岁的薛国樑外形极具艺术家范儿,蓬松的卷发,贴脸的长鬓角,如果穿上多兜的马甲,准会让人认为是一位摄影师;如果穿上中式布衫,倒也非常像挥毫泼墨的画家。

不过以上只是假设,薛国樑准确的身份是一位篆刻师。

某个刮着大风的日子,记者走进了薛国樑位于西城区的家,目测不过三十平米的小屋就是他日常的生活空间,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个书桌,上面散乱的放着印章的成品、半成品、石料以及刻章工具等。平时,薛国樑就在这个书桌上工作。

 
薛国樑的书桌上散放着刻章的相关物件,平时他就在这个桌子上雕刻印章。(摄影/刘一恒)

 
这些印章上分别刻着“身残志坚”、“超越 融合 共享”、“共享 平等 参与”、“平等 参与 共享”、“全社会都来关心manbetx官方网站手机登录事业”字样。(摄影/刘一恒)

 
篆刻是个细致活儿。现在薛国樑的眼睛有些老花了,刻章的时候需要开着台灯,甚至用上放大镜。(摄影/刘一恒)

薛国樑刻制的印章整体布局和谐,章法平衡大方且自然生动,刀法厚实稳健。2008年残奥会期间,他应邀到会场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,还获得了北京市人民政府manbetx官方网站手机登录工作委员会颁布的“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工作先进个人”证书。

薛国樑,生于1956年8月26日,北京人,一岁时因小儿麻痹症身患残疾。而后入学念书,一直念到1973年初中毕业。初中毕业后,因为身体原因,不方便分配工作。1975年,薛国樑开始学习刻章。那时候是上夜校,他在夜校里学了刻章的基础知识,用他的话来说就是“知道刻章是怎么回事儿了”。在夜校学习了一个月之后,薛国樑回家自学,那时候也没条件没门路拜师,就自己买书自己琢磨。他最早买的书是《中国书法大字典》,这本厚厚的大书到现在还放在薛国樑的书架上。他说:“这本书当年买成十七块钱,那时候人们工资才十六块钱。现在这本书得要一百多块了。”在学刻章期间,薛国樑又学了木工,现在家里还在用的衣柜、桌子等都是出自他的巧手。

薛国樑毕业后的第四年,也就是1977年的时候他终于有了工作,他被分配到街道的誊印厂做印刷工作。每天正常上班,下班回来后就练习刻章,在不断的自学和琢磨中,他的书也越买越多,比如《篆刻大字典》、《篆刻学》、《篆字编》、以及吴昌硕、吴让之等名家的印谱。薛国樑说:“刻章的时候需要的字都得去字典上查,同一个字有很多不同字体,而且很多字的写法都和现代字不一样了。一本字典上字不全,有时候查一个字要查好几本字典。”

要刻章,第一步是选石头。薛国樑说:“一般如果是练习的话就买毛料,比如青田石,大众化,也比较便宜。当然好的青田石也很贵。普通的青田石在潘家园就可以买到。好一点的石头是巴林石。当然具体的好坏都是看每块石头的成色,石头没有重样的,每块石头都是独一无二的。说起不同产地石头的区别吧,那青田石刻起来比较脆,而巴林石比较肉。”

“第二步是设计图样。我一般是在纸上先设计好,然后用薄纸拓下来,蒙在石头上,用少量水将其弄湿,并往石头上压,等再把薄纸拿开的时候,石头上就会有一个设计图样的印儿,如果不清楚,就再用毛笔描一下。当然也可以在石头上直接用毛笔画,如果胸有成竹的话,甚至可以在石头上直接刻。有时候有人见我在某块石头上刻的字好看,让我在另外一块石头上重新刻个一模一样的,我说我做不到。刻章有一种再创造的过程,无法刻出一模一样的章。就算在纸上设计好,最后刻出来也不会完全是设计稿的样子。”

 
薛国樑刻章的习惯是先在白本上设计图样,然后拓在石头上进行刻制。(摄影/刘一恒)

薛国樑刻章的工具很简单,而且都是自制的。一根用毛线裹住钢条做成的刻章笔,一个用木头块做的刻字床。在刻章的过程中,可以把印章放入刻字床固定,方便刻印。

薛国樑刻制的印章字体以小篆为主,偶尔也刻制鸟虫篆印章,鸟虫篆称鸟书或鸟虫书,是先秦篆书的变体,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。薛国樑刻制的鸟虫篆蜿蜒盘曲,柔和秀丽,颇有风韵。

 
薛国樑刻制的“鸟虫篆”十分秀丽古雅。(摄影/刘一恒)

如今,薛国樑的理想是把刻章的技巧进一步提高,他开玩笑说:“成为大师是没戏了,就希望多学习吧。”除了刻章外,薛国樑还把木雕当成了生活中的一份“闲趣”,他雕刻的两个木雕,刻着“和为贵”的木雕放在他的床头,刻着“自信自尊自强自立”的木雕挂在他的书桌前。

 
薛国樑创作的木雕“和为贵”、“自信自尊自强自立”。(摄影/刘一恒)

值得一提的时候,薛国樑曾经还是一位运动员,而且还是中国第一批轮椅篮球运动员,他所在的篮球队获得了三次全国轮椅篮球赛的冠军,还获得过远南运动会的第二名。

如今,薛国樑的小屋里挂着去世的爱人的黑白照片,爱人已去世多年。薛国樑带着一双儿女生活,现在两个孩子都大学毕业了,刚开始工作。薛国樑说:“慢慢来,再苦的日子都过来了,日子肯定越过越好。”